2021年5月13日 星期四

【小樹碎碎念】察覺「情緒慣性」

 


















哈囉大家晚安!最近好像都發一些跟靈媒沒甚麼關係的文章...但其實情緒跟現實生活是讓一個人得以成長的重要條件,所以比起靈性跟玄學,我更重視身為人類才會遇到的情緒狀態跟困難。在大家越來越重視心靈層面的同時,物質與現實也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不能忘記身心靈都是同時存在的呢。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情緒慣性」。

其實滿多坊間的書上都有用不同的方式解釋情緒慣性這件事。對我而言,情緒慣性就是「在遇到類似的人事物時,習慣產生的情緒反應」。特別要注意的是,模式不會只有一種。這個意思是,有可能你對陌生人習慣採取討好模式(希望大家能夠喜歡自己),但你對家人或親近的人是用指責或是逃避居多(恨鐵不成鋼的生氣指責、或是越親近反而越不想面對處理的逃避)。人的構成非常複雜,絕對不會只有一定的模式,但是我們可以從中看出趨向與深究其中的原因,進而讓自己跳脫出長期被某些情緒綁架的狀態,變成自己更喜歡的樣子。

這邊舉幾個情緒慣性的例子,當然從我自己本身開始。

我之前在大阪留學過,有非常親近的寄宿家庭家人。那時候寄宿家庭的媽媽對我很好,我也很喜歡她。只是我工作之後,大概一年才會跟對方連絡一次左右,而且聯絡的持續時間都不長。明明之前受到對方很多幫助,關係也很良好,但一旦想到對方要聯絡的時候卻有點倦怠又提不大起勇氣,就這樣一拖再拖。

後來發現,我對「非常重要」的事情有慣性逃避的狀態。第一是要花太多心力維護處理關係,第二是感覺一旦聯絡有了變化、可能反而會讓記憶中的美好消失殆盡。雖然也有每天都會連絡的好朋友,但一部分是雙方長期聯絡,也有相當的默契,互相在講話選擇詞句時不需要太小心,也不會太花心力。

這個慣性逃避(拖延)不只是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工作也會這樣。越重要、越花心力的工作會擺越後面再做。在剛開始決定要重拾畫筆的時候也是,想到就拖延再三。怕越做越差、怕做不好,理由堆得跟山一樣高,時間就在這之間不斷的流逝而過,最後不是變得很趕,就是錯過聯絡對方、恢復雙方關係的好時機。

A女是我一個滿熟悉的好朋友。她不喜歡生氣的情緒,所以在工作上遇到有衝突的狀態都會盡力的不讓自己生氣,好好溝通,用邏輯討論問題。只是最近她常常"被越線",下屬自行判斷卻不事先告知、案子的內容寫的亂七八糟好好講對方卻不耐煩、明明不是自己的業務卻因為別人擺爛只好幫忙擦屁股。近期一個爆發點,是下屬自行決定進到她的房間處理線路問題,而且是做完後才告知。她覺得極度的被侵犯,想生氣卻也知道對方這樣做的原因,所以只好默默接受。她一個人默默承受的業務量與情緒越來越多,下面的人卻我行我素、怎麼講都聽不懂,讓她覺得"人好麻煩"、"想要一走了之"。


B女是我的一個諮詢的客戶。她本身也是做諮詢相關的工作,對情緒很敏銳,也很常幫向她抱怨的友人解決問題。所以她很常安慰、給予太多旁人能量,把別人的不好當作自己的不好努力處理,她也習慣藉由過多的付出討好她人,讓別人認為她是"被需要"的存在。在不擅拒絕也希望別人能夠喜歡自己的狀態下,她付出的心力與回收的不成正比,自己也常常對生活感到力不從心。即使她自己也知道有這個狀態,在朋友來找她的時候,她還是會付出120%的心力幫朋友解決問題。

上面是三種完全不同類型的情緒慣性。

在我自己本身的案例裡面,我發現有這個逃避的傾向之後,修正方式一路從物極必反的過於積極到覺得心力交瘁,知道想廢的時候就先廢、為這個習慣設一個時間與停損點,不讓自己太過勉強。我本身也有其他的慣性,像是如果覺得不被尊重時就會極端憤怒、與他人意見不合時會下意識否定自己等等。所有的情緒慣性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它只是你"習慣面對事情的方式"。如果你覺得這個慣性很好,那繼續下去也不會怎麼樣。如果說你有不喜歡的慣性,那不妨在事情發生的瞬間,給自己十秒鐘的時間思考一下自己這麼做的原因,以往習慣怎麼樣,再想想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說不定就可以用跟以往完全不一樣的處理方式面對事物。

順道一提,A女我對她的建議是該生氣就要生氣。這個生氣不是要她拍桌,而是能夠跟對方說"你侵犯到我,我很生氣",並且不承攬過多別人的責任。B女我的建議是在下意識承攬別人的事物在自己身上的時候,也要能夠知道那些不是自己的責任,也與自己是否能被愛、重不重要無關。

老樣子,希望大家都能夠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呢。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