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0日 星期六

【小樹碎碎念】面對「爭執」

 


















哈囉大家好。最近發生了很多人際關係上的碰撞,今天狀態還不錯,想趁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順便當作紀錄。

其實「爭執」範圍滿廣的,同時也會牽扯到很多情緒的負面狀態。在我看來兩個人之間起了「爭執」,就像是兩個不一樣的世界激烈碰撞,過程通常很恐怖,但也是最能讓人了解自己與成長的時刻。

先從兩個小故事講起。

有一天家人在一大早我睡覺的時候,急急忙忙打電話給我,要我處理一項跟在我名義下的股票有關的事情。我那時被吵醒心情頗為不高興,跟家人說:「我已經有處理好授權文件,理論上你們可以自行詢問不用透過我。」但家人執意要我去找當初幫我辦理相關業務的營業員。在覺得一大早被吵醒加上明明能不用我處理的心情下,我漸漸開始不耐煩,家人也感覺到了我的不耐煩,開始抨擊我的態度跟處理事情的方式。「這件事不用我處理,我就說你們直接打電話去就好啦!」我開始轉為憤怒,而對方感覺到我的憤怒,說出了:「你怎麼用這種方式處理事情,不管怎樣你都不能用這種態度跟家人說話,你這樣真的很不對...」聽到的瞬間,滿腦子都是:哇靠我七早八早被吵起來,一開始也耐著性子好好說要怎麼處理,結果你竟然完全一點抱歉把你吵起來的想法都沒有,還把沒辦法處理事情的焦慮灌到我身上阿!我充滿了憤怒,用很大聲的聲音回答:「我一開始就說要怎麼處理了!根本不需要營業員!你們打電話去就好!!!」當然,在被我憤怒對待的情況下,對方指責的態度也變得更強硬,說:「你這個態度我才不要幫你處理事情,這個東西就是在你名下你就是應該要處理OOXX...」
我當下立刻決定掛掉電話,深呼吸。
後來沒過多久,另一個家人用訊息問我該怎麼辦。我用文字簡單表示之後,關鍵部分才再打電話用聲音傳達。

第二個是我跟朋友在處理人的事情上起了爭執。我覺得朋友的友人對待我的態度不佳且充滿攻擊性,希望朋友可以處理。而朋友認為我只要無視對方就好,這件事情不干他的事。對話就在「這個人一開始就是你的朋友阿,你怎麼會放任他對我這個態度」和「這是你跟他之間的事,為什麼我要處理」這兩個完全不一樣的立場之間不斷的衝撞。在一字一句的情緒堆疊下,雙方都變得很生氣,也都充滿委屈。到最後對方採取傷害關係的策略,而我試圖用超理性的角度,掩飾自己覺得受到傷害的情緒,並且想假裝自己好像一切都很無所謂。第二天對方跟我道歉,我試圖說明我認為受到傷害的立場,對方也希望我可以理解他覺得莫名其妙的想法,只是雙方在想法上還是不太有交集。眼看再這樣下去我又會開始對對方不滿,我便跟對方說:「我覺得我們這段對話沒辦法取得共識,大概也沒辦法讓你理解我想表達的意思,所以我不想再繼續討論下去了。」
剛好,發生爭執前我們有約好了要一起吃飯,而在爭執時,對方說出了那我們就不要約了這類的話。照以往我的態度,會認為「不管是多生氣都要對說出的話負責,即便你後來道歉了,但只要你有說不約那就不要約了。」這次卻讓我猶豫了好一陣子。雙方都有個默契不知道該提不該提吃飯這件事,也有可能是認為一旦提了就輸了吧,一直到吃飯當天,我才主動詢問對方是否約在同一個時間地點。對方應該也滿害怕我會不高興或者是尷尬,一直要我別勉強。見了面一開始雖然還是有點尷尬,在一起去吃了很好吃的下午茶、開心的聊了很多知道的跟不知道的事之後氣氛變得輕鬆愉快,忘了是我還是對方提到了前陣子爭執的話題,我才又能用一個比較舒服的態度表示我當時的立場,對方也終於能夠理解我要表達的想法。

在這兩個故事裡我的情緒狀態截然不同,立場也完全不一樣,但都隱藏了一個想法:「我沒有錯。」
一大早打來要我處理我名下的股票?又不是我要你們買的,干我甚麼事?
這個人明明就是你的朋友,他憑甚麼這樣對我?我對你還比那個朋友對你要來的好吧?為什麼你站在他那邊不是站在我這邊?

在遇到爭執、情緒疊加起來的時候,真的會讓人陷入「我」跟「你」、「對」跟「錯」的這種二分法的狀態。如果爭吵的對方是認識多年的朋友、又或是相當親近的親人,那很有可能一百萬年前的舊帳都會被翻出來放大檢閱好幾遍。很多研究情緒或心理學的書上都有談論到,爭吵時我們很容易採取像是「哀求」、「攻擊」、「逃避」、「超理性」等等的策略。而我認為,在情緒上來的時候,不論是苦苦哀求想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希望對方能同理自己,透過語言貶低或攻擊對方試圖取得情緒上的平衡,直接逃避溝通甚至整段關係,或是刻意讓自己維持在理性的狀態,想用邏輯說服對方都非常非常的合理。畢竟我們也只是普通的人類,在情緒來的時候,要求自己或對方沒有情緒都太過於嚴苛。只是在整段情緒過完之後,要怎麼樣跟與自己爭吵的對象維持自己想要維持的關係,雙方之間立場的差異要怎麼處理,就真的很考驗我們從過去累積到現在的經驗與智慧。

第一個故事照以往我的作法,我會先對自己掛他人電話感到一陣懺悔(因為我覺得掛人電話非常沒有禮貌),之後再傳訊息跟家人說這樣早上吵我起來很不對,事情沒有緊急到一定要立刻處理,順便批評一頓他的焦慮(以顯示我是對的)。這次我很清楚知道掛電話是因為我不想爭吵,情緒水缸也滿到了一定的程度,繼續下去講只會讓狀態更糟。在原諒自己的行為以後,關鍵的事件也能用文字這個我覺得比較舒服的手段處理。我能理解家人當下面對事情遇到的恐慌跟焦慮,等事情處理完家人不再焦慮後,也不再去指責對方的作法跟情緒。

第二個故事,以前的我會認為對方完全沒顧慮到我的感受、在雙方情緒高昂的時候指責對方的不是,就算對方事後道歉也覺得他根本就不懂我想要表達的意思,不斷用高標準判定我明明就這樣、對方為什麼沒有這樣、我有多委屈難過做了多少事情,也會真的鬧脾氣決定不要一起吃飯了。又或者會裝做這件事情從來沒發生過,不想面對有可能會被對方傷害的可怕情緒。這次事後,我沒有要求對方道歉,因為我知道不是他的錯,在解釋自己的情緒與想法的時候也沒有要求對方一定要理解。每個人出生背景都不同、生活環境也不一樣,互相無法理解也很理所當然。但即便不理解、即便有完全不相同的立場,還是能一起努力找到一個舒適的位置、珍惜這段關係,分享那些不同,我覺得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精華所在。

希望能對大家有些幫助。

坊間有很多很棒的書,有空都可以去看看,有機會我也會介紹。

文字乘載的知識真的很美妙呢。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