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1日 星期一

【小樹碎碎念】如何與焦慮相處

 


















哈囉大家晚安,這幾個禮拜很讓人難受呢,尤其是住在雙北的朋友,應該感受更強烈才是。身為有這種極端焦慮的親人、自己也曾經被焦慮抓走好長一段日子的人,我一直在試著跟這個龐大的焦慮相處,直到現在有一些心得,上來跟大家分享,希望能對大家有點幫助。

焦慮對我而言跟恐慌有點不一樣,恐慌通常在離開環境或者習慣後通常能夠逐漸克服、是一種很短暫的生存恐懼引起的身心反應。但焦慮會持續比較長,頻率比恐慌更低、持續時間更長、通常會伴隨著強大的無力感。不過,焦慮基本上都與"生存恐懼"無關,不會沒有立刻的生命危險,不像恐慌會帶給你"需要立刻處理不然就會死掉"的感覺。焦慮比較像是"你自己"與"外在世界"的摩擦、自己的想法有了現實與期盼之間的落差,而產生的情緒狀態。

當然,雖然不像恐慌症那樣那麼突如其來與難受,但是焦慮疊加起來也是個很可怕的身心靈狀態。

一般人面對焦慮的方式大概分兩種:否定與宣洩。當然很常兩者混用。

否定的意思是,否認自己處在焦慮的這個情緒裡,否認自己對未來的茫然、對經濟上的不安,對自我的這種否定會給焦慮更大的"推"力,讓焦慮變得更龐大與無所適從。有些人可能會從忙著找事情做開始變得很愛碎碎念、進而轉變為”宣洩”---對周遭開始不滿、大吃大喝、到處找人吵架等等。

通常焦慮的人大概也只有宣洩完瞬間覺得舒暢了幾秒,過沒多久焦慮又開始湧上,被焦慮包覆住的窒息感讓人不得不再去找方法宣洩自己的焦慮,就這樣周而復始的在這個焦慮裡面打轉。

要跳脫出這個情緒輪迴的第一步就是,"承認"。

要先承認自己很焦慮。這個承認並不是那種「好啦好啦我很焦慮啦不然你想怎樣」。而是把焦慮當成一個在地上哭鬧打滾的小孩,你要蹲下來,好好看著他,握住他的手問他說「我知道你在這裡,那,你怎麼了呢?」。

第一次做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很蠢,覺得焦慮沒有意義,想要叫那個小孩別鬧了你再不起來我就要走了。

對,想起來了嗎。很多人在小時候焦慮不知道要如何表達自我的時候,就是這樣被自己的家人對待的。所以我們也會用同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情緒,想要急著捨棄、想要當作不存在、想要告訴自己那"沒甚麼"。

但一切都一定有甚麼。焦慮也是自己的一部分,存在是有他的必要性的。在覺得自己蠢的時候告訴自己,接受自己的一部分一點也不蠢,人不可能只有好的一面卻沒有不好的一面。我們已經不是小時候的自己了,可以用更溫柔的心情面對"全部"的自己。深呼吸,好好看著自己的焦慮,慢慢的、跟焦慮相處,直到那個焦慮告訴你"怎麼了"。

可能是很簡單的幾個字。

"我不被愛"
"我的需求沒人懂"
"我不夠好"
"我很爛"
"我一個人活不下去"
"大家都不要我"

等等,通常都是這類的自我否定詞句。感覺好像在面對憤怒、悲傷、恐懼的時候有聽過類似的句子對吧?其實,負面情緒的主要來源大多都是這幾段話,小時候的自我暗示。這些自我暗示滾阿滾的,長大之後就變成很駭人的情緒怪獸,等著在你不好的時候一口氣把你吞滅,順便也把你周遭的人一起捲下去。

在知道焦慮怎麼了之後,通常也不會這樣就停止。

可能依然會焦慮到睡不著、會不斷的找對自己不利的證據、會想發洩大吃大喝跟別人吵架。都會有的。

所以我們接下來要做的是,問問焦慮,怎樣能好一點呢?

睡不著沒關係,那就先不要睡,我們看看書、看看電影、唱個歌、畫張畫,甚至種種花草煮個飯泡杯茶都行。與其在床上滾來滾去想要叫自己睡又睡不著、腦中又不斷浮現一大堆很不好的壞事,還不如就起床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我這邊有個很好的方法是"洗澡",一定要洗頭的那種洗澡,而且要洗得非常仔細。洗完澡之後那種煥然一新的感覺,通常能讓焦慮平息不少。

在焦慮平息不少、從大怪獸變成小怪獸的時候,就比較可以開始對話了,也能找對自己比較有利的證據。

"我一個人活不下去"?可以把收入跟必要支出算給自己聽,再看看有些東西根本只是衝動跟焦慮購物下的產物,其實也不太需要。再不濟大不了去打零工,真的會活不下去嗎?好像其實也還好。"我很爛"?但你可能對家人父母兄弟姊妹老公老婆小孩都很盡心盡力、也有某些很棒的專長或是興趣、甚至出門偶發善心餵了一隻貓都很棒,可能是有一些不好的地方,但誰沒有不好的地方,明明也有很棒的部分,哪裡爛?"大家都不要我"?可是在你難過悲傷的時候還是有一兩個人願意傾聽甚至試圖理解你的想法,沒有大家都不要你呀,那個大家只是焦慮變大的時候帶出的一種幻想而已。

像上述這樣,不斷的、持續性的對話。到那個焦慮的小怪獸從王蟲的艷紅色變成綠色、平靜了之後,你會發現宣洩性的暴飲暴食消失了、也不太會對工作或者現實碎碎念,發生了意料之外、與自己立場與想法差異太大的事,也能夠退一步的觀察、給他點時間發酵醞釀。

焦慮沒辦法被捨棄,因為他就是構成"你"的一部分。但我們可以跟他相處,告訴他:

「沒問題的,我們已經跟以前不一樣了。所以我們一起往前走吧。」

2021年5月13日 星期四

【小樹碎碎念】察覺「情緒慣性」

 


















哈囉大家晚安!最近好像都發一些跟靈媒沒甚麼關係的文章...但其實情緒跟現實生活是讓一個人得以成長的重要條件,所以比起靈性跟玄學,我更重視身為人類才會遇到的情緒狀態跟困難。在大家越來越重視心靈層面的同時,物質與現實也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不能忘記身心靈都是同時存在的呢。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情緒慣性」。

其實滿多坊間的書上都有用不同的方式解釋情緒慣性這件事。對我而言,情緒慣性就是「在遇到類似的人事物時,習慣產生的情緒反應」。特別要注意的是,模式不會只有一種。這個意思是,有可能你對陌生人習慣採取討好模式(希望大家能夠喜歡自己),但你對家人或親近的人是用指責或是逃避居多(恨鐵不成鋼的生氣指責、或是越親近反而越不想面對處理的逃避)。人的構成非常複雜,絕對不會只有一定的模式,但是我們可以從中看出趨向與深究其中的原因,進而讓自己跳脫出長期被某些情緒綁架的狀態,變成自己更喜歡的樣子。

這邊舉幾個情緒慣性的例子,當然從我自己本身開始。

我之前在大阪留學過,有非常親近的寄宿家庭家人。那時候寄宿家庭的媽媽對我很好,我也很喜歡她。只是我工作之後,大概一年才會跟對方連絡一次左右,而且聯絡的持續時間都不長。明明之前受到對方很多幫助,關係也很良好,但一旦想到對方要聯絡的時候卻有點倦怠又提不大起勇氣,就這樣一拖再拖。

後來發現,我對「非常重要」的事情有慣性逃避的狀態。第一是要花太多心力維護處理關係,第二是感覺一旦聯絡有了變化、可能反而會讓記憶中的美好消失殆盡。雖然也有每天都會連絡的好朋友,但一部分是雙方長期聯絡,也有相當的默契,互相在講話選擇詞句時不需要太小心,也不會太花心力。

這個慣性逃避(拖延)不只是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工作也會這樣。越重要、越花心力的工作會擺越後面再做。在剛開始決定要重拾畫筆的時候也是,想到就拖延再三。怕越做越差、怕做不好,理由堆得跟山一樣高,時間就在這之間不斷的流逝而過,最後不是變得很趕,就是錯過聯絡對方、恢復雙方關係的好時機。

A女是我一個滿熟悉的好朋友。她不喜歡生氣的情緒,所以在工作上遇到有衝突的狀態都會盡力的不讓自己生氣,好好溝通,用邏輯討論問題。只是最近她常常"被越線",下屬自行判斷卻不事先告知、案子的內容寫的亂七八糟好好講對方卻不耐煩、明明不是自己的業務卻因為別人擺爛只好幫忙擦屁股。近期一個爆發點,是下屬自行決定進到她的房間處理線路問題,而且是做完後才告知。她覺得極度的被侵犯,想生氣卻也知道對方這樣做的原因,所以只好默默接受。她一個人默默承受的業務量與情緒越來越多,下面的人卻我行我素、怎麼講都聽不懂,讓她覺得"人好麻煩"、"想要一走了之"。


B女是我的一個諮詢的客戶。她本身也是做諮詢相關的工作,對情緒很敏銳,也很常幫向她抱怨的友人解決問題。所以她很常安慰、給予太多旁人能量,把別人的不好當作自己的不好努力處理,她也習慣藉由過多的付出討好她人,讓別人認為她是"被需要"的存在。在不擅拒絕也希望別人能夠喜歡自己的狀態下,她付出的心力與回收的不成正比,自己也常常對生活感到力不從心。即使她自己也知道有這個狀態,在朋友來找她的時候,她還是會付出120%的心力幫朋友解決問題。

上面是三種完全不同類型的情緒慣性。

在我自己本身的案例裡面,我發現有這個逃避的傾向之後,修正方式一路從物極必反的過於積極到覺得心力交瘁,知道想廢的時候就先廢、為這個習慣設一個時間與停損點,不讓自己太過勉強。我本身也有其他的慣性,像是如果覺得不被尊重時就會極端憤怒、與他人意見不合時會下意識否定自己等等。所有的情緒慣性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它只是你"習慣面對事情的方式"。如果你覺得這個慣性很好,那繼續下去也不會怎麼樣。如果說你有不喜歡的慣性,那不妨在事情發生的瞬間,給自己十秒鐘的時間思考一下自己這麼做的原因,以往習慣怎麼樣,再想想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說不定就可以用跟以往完全不一樣的處理方式面對事物。

順道一提,A女我對她的建議是該生氣就要生氣。這個生氣不是要她拍桌,而是能夠跟對方說"你侵犯到我,我很生氣",並且不承攬過多別人的責任。B女我的建議是在下意識承攬別人的事物在自己身上的時候,也要能夠知道那些不是自己的責任,也與自己是否能被愛、重不重要無關。

老樣子,希望大家都能夠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呢。

2021年5月2日 星期日

2021年5月份拜拜時間

 
















哈囉大家晚安!又到了每個月的拜拜時間了~上個月大家過得如何呢?

最近看了一本書叫做「如果那時候,好好說了「對不起」:人人都要學,一堂修補人際關係的入門課」。很神奇的是,以前我看到這種書名大概會覺得很矯情,連看都不會想去看。不過我是一個很喜歡看系列書的人,如果我看的書裡面作者有推薦其他的作品,我通常都會找來看,而這本書是在我滿喜歡的作者布芮尼・布朗的著作裡面看到的(我有點忘記是哪一本)。

我覺得在這個社會裡(不只亞洲或歐洲),對於"道歉"這件事情的著墨還是很少,不只是道歉,自卑、憤怒這類的負面情緒都很少溫柔並深入的探討。我一直都很想要找到正確的應對模式,當然後來我發現這種事情沒有對與錯、人跟人相處上根本沒有正確答案,只能夠一直摸索。真的也很感謝生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可以輕易地看到身處在地球不同角落的人所撰寫的寶貴經驗,讓我獲益良多。

這個月應該會做一次書單直播(好久沒做了)。

在書單直播之前,分享這本書裡面我很喜歡的一小段落:
「最困難的部分是要意識到:對方永遠不會道歉,永遠不會客觀地看待我們,永遠不會以些許開放的心態聆聽我們的感受。放下憤怒和仇恨的前提是,我們需要停止期待過去有所不同,也要停止幻想未來。如此才能更深刻地活在當下,而不是陷在對我們毫無助益的長久憤怒中。」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這個想法很消極。不過我覺得這是可以讓自己脫離"期待"的好方法。一旦不再期待對方了解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的想法、真誠地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反而能夠讓自己從一種被限制住的痛苦中解放,得到真正心靈上的自由。

受到的傷害可能永遠不會消失,也永遠無法原諒給予自己傷害的人。

但你可以原諒無法原諒他人的自己。

我也很喜歡我在關注的靈媒Ruowen Huang在「愛自己,只是一個開始」這本書的封面上寫的一句話:「這個世界的愛,永遠大過於恨」。

想要被溫柔的對待,首先要成為能夠溫柔對待別人的人。

希望大家的五月都能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