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9日 星期四

【小樹碎碎念】你的正解不等於別人的正解

 














哈囉大家午安!今天跟大家討論一個比較嚴肅的話題,叫「你的正解不等於別人的正解」。想寫這個題目已經有好一陣子了,這個題目其實很常跟"我是為你好"這個想法同時出現,都是用自己的價值觀與邏輯去評斷他人(通常都是批評)的價值觀與世界。

因為是很嚴肅的話題,所以先從我自己本身的故事講起。

我同時也是個日文老師。有一個學生不太能理解日文語言邏輯,所以寫考題或者寫作業很常會出錯。在台灣傳統教育體制下,我們看到錯的瞬間,第一個反應就是"忘掉錯的,記住對的",等老師公布正確答案,把正確答案記得就好。答案只有一個,所以只要不符合答案的都是"錯"。但其實以我的角度來說,"錯"的邏輯才是最需要被重視的,我需要學生告訴我寫出這個答案的理由,進而去尋找中間可以修正的點,而不是硬背。當然,對沒有很在意思辯的教育體制下出來的學生,其實不太能回答我"為什麼會寫出這樣的答案"。她痛苦我也有點痛苦,因為中間的原因沒抓到,學生就會一直錯,錯到最後就會有點自我放棄。大家都不喜歡那種一直出錯、被否定的感覺。

但大概是學生也有點習慣敘述自己的想法了,前幾天在上課時,學生寫出了一個概念很不錯,但有兩個文法大缺失的句子。我很認真的問她寫出這個文法缺失的理由,她為什麼會這樣寫,她也終於能夠努力的表達她的邏輯概念,讓我可以有辦法理解,進而告訴她這個想法滿好、也有努力,只是最根本的日文使用邏輯不能忘記,只要基本的邏輯合理,想怎樣寫都可以。

正確答案從來就不只有一個。當然你可以說1+1=2這件事情就是唯一解答,沒有其他的答案。但我更認為1+1=2是建構數學邏輯的根本,再從這衍伸做出其他的變化。語言也是一樣的,文法邏輯是使用的基礎,只要能抓到使用邏輯,那就可以自由運用而不受限制。

這個概念用在與人相處也適用。跟人的相處上比較不一樣的是,其中的基礎是「尊重」。

你可以想像人跟人之間是完全不同的根本構成。不一樣的父母、出生背景、交友圈、甚至年代。即便是雙胞胎,在有了各自交友圈與工作之後也會逐漸顯現差異。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完全不一樣的世界,想法上再怎麼雷同都一定會有不同之處。當然在社會教育下,我們被灌輸了這個社會下的道德與生存邏輯,但每個社會群體又長的不太一樣。

所以,你的正解無可避免的,很容易跟別人不一樣。

又或者是堅持自己正確的人,通常會被宇宙打臉,告訴你,你的對不是對。

但我們很容易把自己的對錯放在他人身上。如果朋友的家人裡面有言語暴力或者情緒勒索傾向,通常會皺著眉頭問對方為什麼不趕快跑,卻忘記可能對朋友而言家人重要非常,逃跑不是他能有勇氣的選項。另外一半有憂鬱症或躁鬱症傾向,指著對方說他有病為什麼不快點看醫生、為什麼不努力讓自己好一點,殊不知這樣反而讓對方在內心指責自己做不到而痛苦萬分、病情加劇。在朋友不好的時候過度擔心安慰、想幫忙承受朋友的負面情緒,卻忽視對方已經有表明希望一個人與情緒獨處。認為自己支持的政黨/宗教/意識形態是對的,不支持就是敵人、就是站在加害者那邊,卻從來沒想過這樣反而會更會助長對立,把他人從身邊推得更遠。

人能從與其他人相處之中,了解到很多自己的情緒,知道甚麼哪些事情是自己做得到的、那些是做不到的。在彼此尊重,真正面對討論那些我們認為是"錯"的事情之後,才能夠更進一步成長,創造出一個人難以想像的美好事物。

2021年4月22日 星期四

【小樹碎碎念】談談「自卑」

 


















哈囉大家晚安,今天想要跟大家討論一下「自卑」這個話題。其實這個話題醞釀在我心中滿久了,只是一直都有點不知道要如何起頭,也覺得在脈絡上好像沒辦法敘述得很完整,直到最近看了不少書,才終於又有比較完整的想法。

關於對自卑更深層的探討,我推薦布芮尼・布朗的著作:「脆弱的力量」。她在這本書裡面寫的不但清楚完整,裡面的故事也真的讓人感同身受。如果推薦大家,有時間可以到圖書館借閱、甚至購買二手書,一定會受用匪淺。

雖然有很好的書推薦大家閱讀,但在這邊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這部分的故事與這個情緒對自身的影響。自卑這個情緒就我的觀察,在這個社會脈絡之下,男性受影響的程度高於女性,男性在從小被要求要強大、不能表現出自我的脆弱的同時,自卑反而會更深刻的影響他們,導致於在成人之後,感到更深刻的孤獨與痛苦。

我滿喜歡布朗博士所說的,男性從小就被裝在一個四方形的框架裡面,小時候還有可以伸展、表示脆弱的空間,但在越來越大的同時,自我填滿了這個方形,只能被固定在這個四方型的形狀下生活下去。而相對的,女性雖然也會被既定的概念影響,但在表示脆弱與自卑上,更容易受到社會與周遭人的支持。

當然,不同性別面對的條件不同、狀態也不同。自卑我以前向來跟負面情緒擺在一起,但我一直到最近才認真地發現並檢視這個情緒。這種情緒通常藏的非常深刻,跟很強烈的自我否定綁在一塊兒,在表現的時候很常被憤怒影響,讓人難以察覺,引來的身體反應也與恐慌症很類似,但有一些些的不同。

我認為最大的不同在於,恐慌症會讓人有極度想逃離的身體與情緒狀態,而自卑引來的後續反應是極度的羞愧。

在這邊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故事。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做占卜師非常久了。一般人對這個行業的認知是:你是幫人解決問題的人=你無所不能。真的就是無所不能,大概在好幾年前,我在老家工作完之後,家人對我說:「你在工作的時候就能好好分析客戶的問題、對客戶也都很和善,為什麼平常對我們沒辦法。」我聽到的瞬間有點半傻住的看著家人,心中充滿無法達成家人的期待與對自己自身不足的愧疚,只能用怒氣包裝這個情緒,大聲地反駁說:「這就只是工作啊。」

身為占卜師,被要求的就是要全知、理智的對待事情與情緒,不能像一般人一樣生氣、不能無理取鬧、不能有負面情緒,聽起來好像是把我們當神看一樣。但即便是神也不是全能的存在,有做得到與做不到的事,也會有迷惘不知所措的時候。

在大約兩三年前,因為感情因素我陷入一段瀕臨重度憂鬱症的極度迷惘時期。在那段時間我曾經去找過幾個占卜師占卜,想要知道我該怎麼辦比較好。有一個認識的占卜師幫我看完了牌之後跟我說,「你又不是第一次談戀愛,你明明自己是占卜師也很清楚狀況,怎麼會這樣。」在這瞬間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她,心中都是:對,我身為一個可以預知未來的人,我怎麼會這樣。怎麼能有這種情緒,怎麼會陷落到這種地步。

對自己強烈的批判和認為自己做的不好的愧疚,讓我覺得極度的孤立無援。我愧對了自己長久以來的職業,我做的很不好,我不能有這些情緒。可怕的是,一旦有了自己不好的想法,就到處會給你這樣的暗示。在負面的情緒越滾越大的情況之下,嘗試自殘未果之後,我決定試試其他的方式面對自己的情緒,這才漸漸地接受了自己也是普通人、會有任何情緒反應都很正常的事實。

但自卑是一個持續存在的情緒狀態。會因為社會與旁人給自己的框架,持續的挑戰著你並讓你不得不看著它。

在差不多能夠接納自己的不好的時候,我找一個相當信任的占卜師占卜。我記得在討論一個話題的時候,她對我說:「你也是占卜師,你自己看就好啦,你怎麼會不知道呢。」

那一瞬間,我又被帶回了那個:你不好、你怎麼可以不知道、怎麼能夠愧對自己的職業的極度自卑狀態。

當下我沒有回甚麼。但是那個對自己的不肯定和自我懷疑,讓我在有一次同行來找我占卜的時候,也對對方說了:「你身為一個諮商師/占卜師,應該知道的呀」這種話。為了遮掩那時深刻的自我懷疑與自卑,我選擇了用被傷害過的方式去傷害他人,在說完的當下我感受到那個懷疑自我的自卑,與為了掩飾這個自卑而使用這個話語的深深的愧疚。但我把這些情緒藏在心裡,沒有拿出來面對處理。

直到最近,我理解了自己那時候的自卑狀態,也知道不論是身為一個占卜師甚至是人,我都沒有不夠好。大家都是普通人,都有好與不好、知道與不知道的事情,才需要相處溝通。這才真的下定決心,跟那個同行的客戶說了抱歉,在講的時候也很擔心對方會否定我的情緒狀態、言語、表現方式,但真的很感謝她還是持續的信任我,並且溫柔的接納了我的歉意。

自卑常常會讓人覺得自己不值得、不夠好,在面對挫折與摩擦的時候無法真正的面對事情點,而是陷入那個自我質疑的情緒狀態裡,展現脆弱的時候也會讓人被恐懼包圍、害怕被他人傷害。但其實意外的,當自己真的願意表現出那些自卑與脆弱的時候,接受的人也不少。就算只有一個能夠理解的人,也足以讓人覺得有種,即便在沙漠中又累又渴,前方一片茫然,還是有個人願意遞水給自己的拯救感。

自卑有很多東西可以談,以後說不定會再寫一些類似的文章。

希望大家都能夠展現出真實的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

不好的地方,也都很好。

2021年4月14日 星期三

【小樹碎碎念】克服「恐慌症」

 


















哈囉大家晚安,前幾天剛好跟朋友談到我當初如何克服一個恐慌症的方法,發現我好像從來沒寫過類似的話題...雖然粉專的靈媒小故事裡面有帶到一點,只是一直都沒有很完整。剛好也是一個不錯的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克服的方式。老樣子,如果我的方式適合你的話那很好,若不適合也沒關係,可以再去尋找對自己而言適合的方式,沒有絕對的對錯歐。

恐慌症發作的時候會有很明顯的身體症狀。你可能會開始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甚至困難、手腳不自覺的發抖並怎麼做都停不下來(我的這個狀態很明顯)、耳邊出現嗡嗡聲、不斷地冒冷汗、腦中一片空白。我個人對恐慌症的來源區分為兩種,一種是"很多輩子累積下來的恐懼",一種是"這輩子的某個強烈記憶造成的恐慌"。

先從第一種談起,甚麼叫做"很多輩子累積下來的恐懼"呢?就是在你的記憶裡面完全沒有印象,但你恐慌的完全無來由也無頭緒,甚至你之前根本不認為你遇到這件事會恐慌。我有三個很明確的這類型的恐慌症,分別是懼高、人群恐懼和對未知的恐懼。

人群恐懼的部分目前還在嘗試解決的路上(畢竟這個恐懼參雜的情緒跟記憶比較複雜),懼高和對未知的恐懼處理得還算有進展,可以比較詳細的解釋。

先從懼高開始。我懼高只懼某個高度的高,超過或者低於我完全不怕,但只要在那個高度我就會抖到不行,這種抖是連站都站不起來的那種抖。第一次發現這個恐慌症是在我大概國小的時候,小時候我很皮,愛跟哥哥到處爬來爬去,但是只有爬到我家頂樓的水塔(大約六層樓高)的時候,我哥可以兩隻腳掛在水塔外面(他也真的很敢),我完全不敢靠近水塔邊緣,連站起來都不敢站。但是"爬"上水塔或者掛在往水塔的樓梯上這件事我非常可以,甚至常常掛在那邊掛到我媽跑來罵人才下樓。長大後,有一次帶客人去十分瀑布,在吊橋那邊我扶著吊橋邊抖邊解釋,差點嚇到哭出來,客人很溫柔對我說可以不用過去了才讓我鬆了一大口氣。上101我也沒辦法站在窗邊,只能遠遠的站在101正中心的咖啡廳往外看。坐飛機只要降落到一定的高度(還沒完全降落前),我就會開始發抖心跳加速。這部分的恐慌我一直想不透,畢竟又不會真的掉下去,前面也有玻璃,在飛機上更不用害怕發生甚麼事,到底是在怕甚麼。後來知道了某一輩子我是從高處摔死的,還有在某個高台上被絞死之類的記憶,很多輩子都死於墜落的我一看到類似的高度與畫面就覺得自己會死(現在邊回想還會有點心跳加速)。

再來是對未知的恐懼。這個有點有趣,第一次真的意識到這個恐慌症是在某一次朋友跟我講了一個完完全全出乎我意料中的訊息。我當下腦子一片空白、雙手手心都是冷汗,立刻(真的是立刻)決定要拿起塔羅牌占卜或是去認識的廟拜拜擲杯。在有意識到之後發現,只要未來預知不在我預測的範圍裏面,我就會開始有類似身體反應ーー急著找尋線索與為什麼,想要立刻完全掌控未來發生的可能性。就算我很清楚地知道未來預測再怎麼準,準度最高都只到90%左右,一般正常大約是50~60%,但我完完全全不能接受自己預知不到的那10%。我也發現我其實從以前,甚至在還不會占卜的時候,就已經有下意識抓取未來可能性的資訊的習慣,只要有人跟我說了我沒預料到的資訊,我就會嚇到手腳發抖、腦中一片空白。這部分的恐慌起源在於我過去某一輩子未來預知出了差錯,害死了非常非常多的人(真的很多),又有一輩子未來預言出錯,被虐待致死(這個記憶遠了點但我不太想記起來)。

通常前世記憶造成的恐慌都跟死亡滿有關係。需要很謹慎地處理並跟自己內心喊話,而且即便有意識還是要處理超級超級久(畢竟是死亡嘛),基本大概都是3年起跳。

我對懼高的處理方式是每次遇到都讓自己往前進一點點,往下看一點點,抓住心裡的安全距離,只要覺得不能承受了一定立刻抽離,完全不勉強,如果要有人陪比較好就找個人陪。這個克服的重點是一定會"試過",就算抖到崩潰也會試著走到一個心裡面的極限距離,之後再好好地喝杯茶犒賞自己一下,說自己很棒。目前進展到不會抖得那麼嚴重,可以深呼吸一口氣往前走再往下看一下下的程度。還不敢試摩天輪。說到摩天輪就想到第一次傻傻不懂的上去,在上面呈現崩潰狀態抓著隔壁的人狂叫,最近感覺好像可以坐了,還在找嘗試的機會。

未來恐懼的部分,就是靠內心喊話了。每次遇到都要跟自己說不要怕、不會有人死掉,每次恐慌發作都要自己先不要拿起牌或者去問神明。在一開始恐慌還很嚴重的時候,我會接受自己依舊拿起牌算、或者是用任何可以擷取未來資訊的方式讓自己冷靜下來。之後再慢慢地減少這樣的次數,讓自己接受"未來是可變動的"。這部分的恐慌大概進展到發生預料之外的事的時候,雖然還是會心跳加速,但能夠深呼吸並且深深的嘆個氣,如果狀態不好就透過繪畫或者聽音樂轉移焦點。

再來說第二種恐慌症,是"這輩子的某個記憶造成的恐慌"。

這類型的我有兩個,一個是騎機車,另一個是狗。

騎機車我還滿常跟別人提的,狗這部分的恐慌我是完全沒跟任何人講過。第一是因為狗這個恐慌我處理完了,再來我很喜歡動物。但我想先從對狗的這個恐慌談起。

我大概幼稚園的時候曾經被狗追過。我還記得那條路明明是條大路卻很黑,我跟家人走在路上,有一隻狗突然衝出來對我跟哥哥狂吠。雖然那時候爸爸有趕走那條狗,但往後我大概到高中都不太敢接近狗,尤其是台灣土狗,只要靠近我就會開始抖。後來好像是因為認識的人家裡有養狗,在跟狗相處的過程中漸漸開始敢靠近,並且開始越來越親密。雖然仍舊不太喜歡狗仔往我身上衝的感覺,但已經沒有以前那種"我要立刻逃走"的身體反應。

對狗的恐慌滿早以前就被處理好了,大概也是因為發生的時候年紀還很小,我又很喜歡動物,在這情況下相對容易被克服。

但是騎機車的恐慌就花了我非常久的時間了。

那是我大概20歲左右發生的事。那時的對象借我機車練,某次在天母打算練車騎回家的路上,在一個斜坡要停紅綠燈的時候沒抓好前後車間距,太緊張要剎車催到右手的油門,就這樣撞到前面那台車,賠了幾千塊,當時速度煞不住、無法控制的感覺讓我之後完全沒辦法握上機車的握把,就連坐上駕駛、機車還沒發動的時候我都會手抖到無法自己。這個害怕速度的恐懼,在我考上汽車駕照後也持續的影響著我(雖然沒到恐慌),沒辦法真正開車上路。就這樣過了十幾年,我在去年希望自己往後去哪都可以不需要再依賴他人,決定克服這個恐慌。一開始跟朋友在安全的地方練車的時候,我依舊抖個不停,油門不敢催,連坐上車都不太敢。一直到我覺得這個狀態需要一個環境讓我能夠克服,就去報了駕訓班,讓自己在安全的環境下習慣機車的速度和這個工具的使用方式。不諱言,一開始在駕訓班還是超抖,上車就是雙手雙腳抖到不行外加呼吸困難,每次練完車一定全身虛脫。也問了駕訓班的教練要怎樣才比較不會爆衝,不斷的用很多的方式讓自己習慣機車與速度的感覺。考到駕照,大概比較習慣機車這個工具之後,恐慌這件事還是沒辦法立刻被克服,所以我挑人很少跟很短的路練習,分天慢慢地讓自己習慣,同時也感受自己心靈最大承受度,不讓自己過分消耗。一開始沒辦法騎超過40,慢慢地可以抓到速度跟周圍車子的感覺,到現在已經可以上路不會抖,但在車流量太多的時段還是不太敢騎。

對機車的恐慌部分我大概認真花了差不多半年左右的時間處理,在差不多可以克服機車障礙之後,我試著開汽車上路,發現上路前雖然嘴上講的很怕,但真的開下去沒有騎機車要來的那麼抖,整體效果頗為顯著。

我個人認為,這輩子的某個記憶造成的恐慌,相對的比較好克服。大概是因為自己滿明確的知道造成恐慌的原因為何,因此也比較好安排環境讓自己能夠逐漸克服習慣。累世的恐慌真的不太好解決,有些時候真的恐慌的莫名其妙,需要更仔細的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才能夠在心靈與身體可以負荷的狀態下真正的解決這個狀態。

老實說,不見得每個恐慌症都需要被克服。如果自己覺得這樣的狀態很好,那不克服也無所謂。只是如果說你有跟我類似的症狀,希望我的經驗可以幫到你忙。

老樣子,所有的嘗試都要在心靈可以承受的狀態下進行。像是我對機車的恐慌有到呼吸困難的程度,所以我一定會在"安全"的空間下嘗試克服這個障礙。如果你的恐慌是與人有關(像是我的"對未來未知的恐懼"),那一定要讓身邊有一兩個是可以"完全"信賴的人,才不會讓自己的恐慌變得更嚴重喔。

希望大家都可以活出更開心得自己。

2021年4月10日 星期六

【小樹碎碎念】面對「爭執」

 


















哈囉大家好。最近發生了很多人際關係上的碰撞,今天狀態還不錯,想趁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順便當作紀錄。

其實「爭執」範圍滿廣的,同時也會牽扯到很多情緒的負面狀態。在我看來兩個人之間起了「爭執」,就像是兩個不一樣的世界激烈碰撞,過程通常很恐怖,但也是最能讓人了解自己與成長的時刻。

先從兩個小故事講起。

有一天家人在一大早我睡覺的時候,急急忙忙打電話給我,要我處理一項跟在我名義下的股票有關的事情。我那時被吵醒心情頗為不高興,跟家人說:「我已經有處理好授權文件,理論上你們可以自行詢問不用透過我。」但家人執意要我去找當初幫我辦理相關業務的營業員。在覺得一大早被吵醒加上明明能不用我處理的心情下,我漸漸開始不耐煩,家人也感覺到了我的不耐煩,開始抨擊我的態度跟處理事情的方式。「這件事不用我處理,我就說你們直接打電話去就好啦!」我開始轉為憤怒,而對方感覺到我的憤怒,說出了:「你怎麼用這種方式處理事情,不管怎樣你都不能用這種態度跟家人說話,你這樣真的很不對...」聽到的瞬間,滿腦子都是:哇靠我七早八早被吵起來,一開始也耐著性子好好說要怎麼處理,結果你竟然完全一點抱歉把你吵起來的想法都沒有,還把沒辦法處理事情的焦慮灌到我身上阿!我充滿了憤怒,用很大聲的聲音回答:「我一開始就說要怎麼處理了!根本不需要營業員!你們打電話去就好!!!」當然,在被我憤怒對待的情況下,對方指責的態度也變得更強硬,說:「你這個態度我才不要幫你處理事情,這個東西就是在你名下你就是應該要處理OOXX...」
我當下立刻決定掛掉電話,深呼吸。
後來沒過多久,另一個家人用訊息問我該怎麼辦。我用文字簡單表示之後,關鍵部分才再打電話用聲音傳達。

第二個是我跟朋友在處理人的事情上起了爭執。我覺得朋友的友人對待我的態度不佳且充滿攻擊性,希望朋友可以處理。而朋友認為我只要無視對方就好,這件事情不干他的事。對話就在「這個人一開始就是你的朋友阿,你怎麼會放任他對我這個態度」和「這是你跟他之間的事,為什麼我要處理」這兩個完全不一樣的立場之間不斷的衝撞。在一字一句的情緒堆疊下,雙方都變得很生氣,也都充滿委屈。到最後對方採取傷害關係的策略,而我試圖用超理性的角度,掩飾自己覺得受到傷害的情緒,並且想假裝自己好像一切都很無所謂。第二天對方跟我道歉,我試圖說明我認為受到傷害的立場,對方也希望我可以理解他覺得莫名其妙的想法,只是雙方在想法上還是不太有交集。眼看再這樣下去我又會開始對對方不滿,我便跟對方說:「我覺得我們這段對話沒辦法取得共識,大概也沒辦法讓你理解我想表達的意思,所以我不想再繼續討論下去了。」
剛好,發生爭執前我們有約好了要一起吃飯,而在爭執時,對方說出了那我們就不要約了這類的話。照以往我的態度,會認為「不管是多生氣都要對說出的話負責,即便你後來道歉了,但只要你有說不約那就不要約了。」這次卻讓我猶豫了好一陣子。雙方都有個默契不知道該提不該提吃飯這件事,也有可能是認為一旦提了就輸了吧,一直到吃飯當天,我才主動詢問對方是否約在同一個時間地點。對方應該也滿害怕我會不高興或者是尷尬,一直要我別勉強。見了面一開始雖然還是有點尷尬,在一起去吃了很好吃的下午茶、開心的聊了很多知道的跟不知道的事之後氣氛變得輕鬆愉快,忘了是我還是對方提到了前陣子爭執的話題,我才又能用一個比較舒服的態度表示我當時的立場,對方也終於能夠理解我要表達的想法。

在這兩個故事裡我的情緒狀態截然不同,立場也完全不一樣,但都隱藏了一個想法:「我沒有錯。」
一大早打來要我處理我名下的股票?又不是我要你們買的,干我甚麼事?
這個人明明就是你的朋友,他憑甚麼這樣對我?我對你還比那個朋友對你要來的好吧?為什麼你站在他那邊不是站在我這邊?

在遇到爭執、情緒疊加起來的時候,真的會讓人陷入「我」跟「你」、「對」跟「錯」的這種二分法的狀態。如果爭吵的對方是認識多年的朋友、又或是相當親近的親人,那很有可能一百萬年前的舊帳都會被翻出來放大檢閱好幾遍。很多研究情緒或心理學的書上都有談論到,爭吵時我們很容易採取像是「哀求」、「攻擊」、「逃避」、「超理性」等等的策略。而我認為,在情緒上來的時候,不論是苦苦哀求想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希望對方能同理自己,透過語言貶低或攻擊對方試圖取得情緒上的平衡,直接逃避溝通甚至整段關係,或是刻意讓自己維持在理性的狀態,想用邏輯說服對方都非常非常的合理。畢竟我們也只是普通的人類,在情緒來的時候,要求自己或對方沒有情緒都太過於嚴苛。只是在整段情緒過完之後,要怎麼樣跟與自己爭吵的對象維持自己想要維持的關係,雙方之間立場的差異要怎麼處理,就真的很考驗我們從過去累積到現在的經驗與智慧。

第一個故事照以往我的作法,我會先對自己掛他人電話感到一陣懺悔(因為我覺得掛人電話非常沒有禮貌),之後再傳訊息跟家人說這樣早上吵我起來很不對,事情沒有緊急到一定要立刻處理,順便批評一頓他的焦慮(以顯示我是對的)。這次我很清楚知道掛電話是因為我不想爭吵,情緒水缸也滿到了一定的程度,繼續下去講只會讓狀態更糟。在原諒自己的行為以後,關鍵的事件也能用文字這個我覺得比較舒服的手段處理。我能理解家人當下面對事情遇到的恐慌跟焦慮,等事情處理完家人不再焦慮後,也不再去指責對方的作法跟情緒。

第二個故事,以前的我會認為對方完全沒顧慮到我的感受、在雙方情緒高昂的時候指責對方的不是,就算對方事後道歉也覺得他根本就不懂我想要表達的意思,不斷用高標準判定我明明就這樣、對方為什麼沒有這樣、我有多委屈難過做了多少事情,也會真的鬧脾氣決定不要一起吃飯了。又或者會裝做這件事情從來沒發生過,不想面對有可能會被對方傷害的可怕情緒。這次事後,我沒有要求對方道歉,因為我知道不是他的錯,在解釋自己的情緒與想法的時候也沒有要求對方一定要理解。每個人出生背景都不同、生活環境也不一樣,互相無法理解也很理所當然。但即便不理解、即便有完全不相同的立場,還是能一起努力找到一個舒適的位置、珍惜這段關係,分享那些不同,我覺得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精華所在。

希望能對大家有些幫助。

坊間有很多很棒的書,有空都可以去看看,有機會我也會介紹。

文字乘載的知識真的很美妙呢。

2021年4月6日 星期二

2021年4月份拜拜時間

 












哈囉大家午安,又到了每個月拜拜時間&小樹閒聊的日子了。

這陣子發生了不少事,本來還是想要勉強自己每周發文,但後來精神力與心力實在是負荷不來,所以就暫緩了很多對外的發表與活動。雖然2021已經開始了好一陣子,在對內的規則與整合到一個段落之後,對外重新的碰撞與審視還真的是讓人覺得靈魂會消耗殆盡。

再一次的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雖然最難以處理,卻也是最能讓自己有效成長的呢。

這段時間也有麻煩了神明好幾次。感謝神明大人有大量的接納並且溫柔地看照著我,即便我還在過程裡,也不至於真的墜落。

接下來會依照自己的狀態、以不勉強自己為最高原則適時的PO文跟做直播。

人生總是有一些很難熬的日子跟時光,這種時候也可以找找神明尋求心靈上的寄託,抽抽籤阿擲個杯甚麼的,神明都很樂意的。

再推一下七王爺的籤詩網頁↓
https://www.8327777.org.tw/divine.asp

喔,但是所有的大前提是,你知道自己在幹嘛。
不要盧過頭歐。